了解坐月子–误区与事实

|

每位母亲的分娩经历都可能各不相同,有些痛不欲生,而另一些则几乎完全不痛。不过如果问起每位妈妈对于生产的感受,那您可能都会听到同样的回答:分娩是妈妈们有生以来最难忘的经历之一!但说到底,将一个孩子带来这个世界绝非易事。除了分娩之前的很多准备工作外,妈妈们在分娩后也同样不能大意,而是必须小心确保将自己的身体调养好。因此,她们都需要度过一个称为“坐月子”的产后恢复期。您或许已经听说过很多关于坐月子的注意事项,但就是无法从这些海量的方法中确定究竟哪个“该做”与“不该做”最正确。而这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 辨明坐月子的误区和事实。

introduce

什么是坐月子?

坐月子基本上是亚洲人的一种惯例,其目的是确保分娩后的新妈妈们拥有一个休息及让产后身体恢复的机会。不同文化针对坐月子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惯例,如恢复期长度、新妈妈的饮食禁忌及其他相信能有利于产后迅速恢复的限制或允许事项。

在通常为30至44天的整个坐月子期间,新妈妈通常会由“月嫂”或助产士协助进行产后恢复;而产妇的母亲或其他家人则负责烹饪、打扫卫生、帮忙照顾宝宝及进行其他新妈妈可能还不便从事的家务。有些时候,甚至还会有人专门为新妈妈按摩!

既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坐月子是怎么回事,那让我们来看看围绕这个惯例的一些误区吧。

myth_1

误区1:不能洗澡!

在某些文化中(特别是华人文化中),一般相信新妈妈应避免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洗澡和洗头。这么做的原因是,新妈妈在分娩后身体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依据这一信念,让身体和头部浸在水中会导致寒气入侵,从而增加妈妈们随着年龄增长而患上关节炎和/或风湿病的风险。

然而,这一信念并没有任何科学证据的支持。患上关节炎和/或风湿病的可能性并不会因为产后洗澡而增加。相反,出于卫生原因,产妇更应保持身体和头部清洁。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高湿度的亚洲国家,时常确保去除身体上的汗液、微生物和细菌,从而将感染和疾病拒之门外是尤其重要的。除此之外,为减少将病菌传递给宝宝的可能性,保持身体清洁对于哺乳的妈妈而言则更加重要。

myth_2

误区2:吃大量食物可“暖”体

饮食限制在坐月子期间也非常常见。新妈妈们通常会需要进食各种各样的草药补剂、肉汤甚至酒精类饮品来“暖”体和补充更多营养,以补偿分娩过程中损失的气血。

虽然提高营养摄入对于新妈妈(特别是刚分娩后)而言是有益的,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草药制剂的确能够起到“暖”体的功效或是人体需要“暖”体。包含丰富水果和蔬菜的均衡饮食对于促进快速恢复而言,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可为妈妈提供必要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此外,哺乳的妈妈也应尽可能减少酒精的摄入。研究表明,酒精和咖啡因等特定元素可通过母乳由母亲传递给婴儿,进而可能减缓婴儿的发育。

myth_3

误区3:限制饮水

新妈妈也被告知应尽量减少水、果汁或其他饮料的摄入量,因为人们一般认为在坐月子期间饮水将会导致水肿。

然而,事实恰好相反。多喝水其实对新妈妈们非常有益。人体在妊娠期和分娩后会保留大量的液体,从而促使肾脏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因此,在坐月子期间多喝水,实际上将有助于促进肾脏功能的运作,并可补偿哺乳的妈妈的液体损失。

myth_4

误区4:不能出门

一般认为,只要仍处于坐月子期间,新妈妈们就不得外出(有时甚至不得离开房间),以免暴露在户外的污染物中而染上疾病。这种说法的出现是因为人们相信,由于分娩后的身体非常虚弱,因此新妈妈们会比产前更容易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然而与前述几种误区相同的是,并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妈妈们仅仅是因为在分娩后的30天内外出就会染病。尽管产后身体较为虚弱是事实,但生病的可能性并不会因身处室内还是室外而有所不同。

坐月子 — 是否仍然必要?

随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演变以及对身体功能的科学认识的增长,现在的新妈妈们是否仍然需要遵守古老的坐月子传统?在这方面,虽然坐月子的大多数惯例与科学证据确实相悖,但也有一些坐月子的限制对新妈妈们有益,并可帮助她们更快地恢复。说到底,坐月子期间最重要的更应是确保妈妈们不会将自己或宝宝置于风险之中,特别是在个人卫生和饮食方面。因此换句话说,我们主要必须做的事情应是将坐月子的误区同事实分离开来。毕竟,坐月子也是一段让新妈妈们休息放松、陪伴宝宝,培养亲密的亲子关系的最佳时机。

相关文章